咨询电话

400-111-5953

在线客服

微信客服

如何开户

帮助

关注企业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海知学院

海知学院

【专家视角】知识产权大数据助力金融创新发展

发表于:2020-12-23 10:35

专家简介:刘化冰,北京中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知识产权服务部主任。

2020年8月28日,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海南省知识产权局指导,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主办的“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研讨会”在海南海口举办。以下是刘化冰专家在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知识产权服务的角度来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认识。首先看知识产权资本化环境,从国家需求的宏观角度来看,现在国家对于高质量的知识产权需求越来越迫切了。无论是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还是现在提倡的内循环发展这样的一个方向的调整,实际上都对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运用提出了很大需求。

二是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讲,我国依然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截至今年7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约为209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不含国外在华注册和马德里注册)达到2612万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大型企业知识产权难以盘活。

我们国家的政策引导,最早在2010年提出了知识产权金融相关服务模式的探索,特别是在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文件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继续创新开发专利许可证券化、专利保险试点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时至今日已经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当然现在我们依然处于探索的阶段。

简单来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类型,包括知识产权出资、质押融资、证券化、许可转让,这些是主要的几种类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价值何在,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即通过知识产权金融相关服务,让知识产权这样的无形资产最后变成了有形的货币,投放到市场促进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成立了知识产权运营公司,通过运营公司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出资和专利转让许可,并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特别是在芯片方面的核心技术,在中美贸易战的紧张局势下,先赢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无效诉讼,今年6月份又成功驳回了英特尔的重审请求,可见它的专利质量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好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一定离不开高价值的专利,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同时也需要一个好的金融服务平台或桥梁。

知识产权金融现存的问题,可以从金融机构、企业和市场不同的维度去看。比如,海南和内陆如果现在有一条高速公路,很多事情会更加便捷,内陆人员来海南也会更加方便。现在的问题在于企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也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存量,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但是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这个高速公路并没有完全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些年发展非常快。2019年,全国专利和商标新增质押融资金额为1515亿元,今年上半年为853亿元,预期年底会有更大的增长。

关于质押融资的模式,北京在做一些探索,其它省份还有“我的麦田”模式、“青岛模式”等等,很多机构在做类似模式的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案例,上海今年跟华泰证券发了一个新的ABS产品。

涉及到知识产权出资,其实是最传统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一种方式。这种作价入股在高校、科研机构应用很多,虽然是一个传统服务方式,但是值得深入关注。今年以来,包括科技部、国资委、教育部等在内的国家部委发了一系列文件,涉及高校成果权属的改革,高校高质量的专利促进,以及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这几个文件其实非常关键,相信对于未来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还有一些专利相关统计数据都摘自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报告,这几年有效专利许可率在持续地下降, 2019年大概是6.1%,具体数据上,高校和科研单位许可率不高。

专利转让存在相似的情况,2019年有所回升,但其实只有3.7%,具体数据上,高校和科研单位转让率反而不如企业高,而大型企业有效发明转让率仅3.3%。其实,很多的国企和大型企业有很多知识产权资产除了自用之外,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多还是可以做运营的,但没有拓展这方面的工作。

再看一下专利质押融资相关数据,这是我们团队最新的分析。刚才讲到了整个态势增长得非常快,我们也分析了全国的专利质押出质人和质权人TOP20。部分公司有900余件专利拿来做质押融资,可见专利质押融资已经成为部分企业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融资手段。质权人主要是银行,同时我们也看到,全国专利质押融资数量最多的银行是中国农业银行。

从这几年国家促进知识产权金融发展探索的角度来讲,完整成体系的业态现在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在探索当中。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作为知识产权人,应该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讲问题,与投资界、金融界去看待一些专利项目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个人认为知识产权与金融需要一个非常好的融合过程。

下面列了一个路线图,比如怎样从海量的知识产权挖掘专利,怎样对应市场需求,找到高价值的知识产权,然后通过服务加强保护,加强规划布局,分析市场前景,再投放到产业角度跟资本结合,直到商业成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一个操作路线图,包括需求分析、价值发现、培育孵化、评估评价、产业应用、实时交易等这样一个路线,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支撑。

第一,提升认识。对于很多企业来讲,从业人员对于知识产权工作或对于知识产权金融的应用的理解认识都是很不足的。作为知识产权从业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需要高度参与服务当中,增加服务工具的支撑,比如大数据专业工具,全流程知识产权配套服务,这个服务体系还是需要面向金融的需求做进一步的细化,当然还有人才的问题。

前面主要讲的是知识产权金融发展以及对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应用发展的思考,下面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谈一下在知识产权大数据领域所做的实践探索。知识产权出版社主要的业务是基于知识产权大数据全产业链的服务拓展,目前拥有全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相关数据资源。可以说围绕着这些数据资源还是做了很多服务模式探索,早先的时候拿到了知识产权相关的数据,考虑的是这些数据资源怎么样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的情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实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深度的知识图谱都有很多应用场景,包括后面的服务资源、精准扶贫、产业图谱、信用评价、价值评估等等。这里面有现在投放的产品,也有跟金融相关的产品、大数据平台,实际上在一些交易所和银行现在也都得到了一些运用。

此外,针对专利价值开发了一套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可以从30多个维度来对专利进行打分,还有基于产业跟区域的整体情况采取了大屏可视化展示的方式、智能报告的方式,提供一个产业或一个区域的创新情况。针对企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的专门工具,可以一键式导出企业专利相关的报告,还从专利维度做了创新人才挖掘发现,以及高价值专利的挖掘培育专用的系统等等。

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也在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比如说质押融资方面,一个方面提供了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也在帮一些银行提供获客服务以及风险处置服务,还可以为银行出具相关的报告,包括企业信用还有知识产权数据报告等等。

在证券化方面,跟一些证券公司做了探索跟尝试,比如在帮一些地方做基于知识产权证券化底层资产筛查的工作,建立了相应的一些大数据模型, 从专利质量、技术先进性、市场应用前景等多个角度做一些数据筛选,做三个专利资产组合和资产包的相关设计。同时,证券化过程当中的全程尽职调查,包括企业的图谱、创新能力还有专利风控、专利质量方面可以提供全程配套服务,即找到高价值的优质专利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的工作。

在参与金融服务的过程当中,通过一些手段跟方式实际也推动了一些项目的产业化。比如举办了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现在也将陆续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这个大赛,主动帮助每个大赛的获奖项目对接融资渠道,甚至还帮有些项目做产业园区,也会有一些自己的资本投入进去,帮一些项目做培育孵化等等。

来源于:海知所